怎麼規劃療癒森林?
上原巖(2013)教授認為森林療癒的效益主要取決於四個要素:森林環境、森林活動、參與者身心狀態以及活動與目標的一致性。其中森林環境包含了林木樹種、樹齡、樹高、直徑、樹冠幅、林分密度、保育狀況、地形、氣候以及季節性等等。為了有效達到森林療癒效益,森林環境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影響因子。 瑞典在一份大規模林分調查研究也指出樹齡、森林稀疏程度(密度)與樹高會影響森林對人體生心理的恢復效果(Stoltz, et al., 2016)。
從環境偏好角度來看,Daniel(2006)及Edwards等人(2012)調查了疏伐管理與森林美學對使用者的關聯性,結果指出遊客喜歡有管理的森林。Saito et al.(2019)研究森林管理對於生理效益的影響,結果顯示森林管理後使得林分密度降低,林下光線增加不僅能提高能見度,並且有管理的森林具有較佳的心理壓力恢復效果。此外,在生理方面,有管理的森林之心跳及唾液皮質醇濃度方面較無管理的森林低,顯示有管理的森林較讓人放鬆且壓力較小。這樣的想法開啟了林業經營的一個新的想像,我們可以從健康價值為導向來經營林分。
然後我們就又做了台灣沒人做過的研究。
我們在控制環境因子狀態下發現,在生理上,柳杉純林(包含高、中、低密度)能顯著降低心跳次數,而中密度柳杉林(3m x 3m)顯著優於對照組。在情緒狀態方面,高、中、低密度林分在困惑、疲勞、憤怒、緊張以及沮喪構面上皆有顯著降低。
哈佛老師覺得這研究很神奇,同一樹種相同樹齡相鄰地區,除了密度之外幾乎控制所有環境因子,放眼全世界這研究應該只有台大實驗林能做。
#備克漢模式
#波士頓小日子
#森林療癒師認證課程